歡迎訪問廈門上市公司協會官網!
私募行業發展獲重要法律保障 投資者應關注那些方面
私募行業發展獲重要法律保障 投資者應關注那些方面
2023年7月,國務院發布《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》,這是我國私募投資基金行業首部行政法規。《條例》對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準入條件、私募基金托管機制、資金募集、投資運作、信息提供、行業自律、監督管理、法律責任等作出了嚴格明確的規定。本次《條例》的出臺,進一步提升了私募基金管理的法律層級,對規范私募機構行為,提高私募基金運作規范性,推動私募行業健康發展,必將產生重大而積極的作用。那么,對于廣大私募投資者而言,為構建良好市場生態,維護自身合法權益,應當關注哪些事項,做到哪些方面呢?
★警惕宣傳套路。如私募機構通過公眾傳播媒體或者向不特定對象宣傳推介,該行為已偏離了私募行業的目標投資者定位,且構成國家法規的禁止性行為,投資者應主動遠離。如私募機構承諾保本、高收益、夸大投資項目前景,投資者應高度警惕,不可能“天上掉餡餅”,無論營銷人員的口頭承諾是否寫入書面合同,都不可盲從輕信。此外,對于營銷團隊龐大,營業場所存在兩個極端(超豪華裝修或者無固定場所)的私募機構,其中很可能蘊含巨大風險,心中要多打幾個“?”,不要參與。
★配合適當性管理。私募基金投資風險高,對于投資者的知識經驗、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收入資產要求高。為確保“將適合的產品提供給適合的投資者”,有關法規對私募基金設置了相應的門檻。個人投資者金融資產要高于300萬或者最近三年年均收入高于50萬元,單只私募基金投資要高于100萬元。廣大個人投資者切不可受非法機構蠱惑,通過“拼團購買”、“找人代持”,在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不足的情況下,違規進入私募市場。
★投資前認真做好功課。當前,私募行業整體秩序向好,但各機構業務實力、規范水平參差不齊,投資者自身的理財需求也日益多元化、個性化。投資者可關注中國證監會及各地證監局網站對私募機構監管的通報,了解私募機構的合規性;積極關注主流媒體對私募行業發展動態的報道,選擇資產實力、業務能力、發展方向、行業口碑與自身需求相適配的合作機構;詳細閱讀基金購買合同,尤其是關系到各方重要權利義務關系的重要條款,防止“踩雷入坑”,同時更好地滿足自身多元化、個性化的需求。
★投資后持續關注。購買私募基金后,投資者要牢固樹立自我保護意識,切不可當“甩手掌柜”,要持續關注私募基金的投資、運作情況,督促私募機構按約定披露相關經營財務信息。一旦發現異常,及時向證券監管部門反映,涉嫌詐騙的,向公安機關報案。